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正文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破坏性地震前后甘肃境内中、法国际合作台站电磁场 变化特征研究》简介

发布时间:2020-03-31 09:01:00  作者:科技处  来源:本站原创   

一、 研究背景

甘肃省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地震的多发区,2008年至2016年9年间,共发生Ms8.0地震1次,Ms8.0>震级≥Ms7.0地震3次,Ms7.0>震级≥Ms6.0地震15次,Ms6.0>震级≥Ms5.0地震近40次,特别是2013年7月23日发生在我省的岷县漳县Ms6.6地震,该地震给我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虽然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但这不是我们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应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中法国际合作建设松山(SHN)台和代乾(TIA)台在汶川Ms8.0大震前电磁异常明显、易于辨别,本项目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中法国际合作建设的松山、代乾、蒋俊埠三个电磁综合观测台站的电磁场观测数据,利用最大熵谱、小波能谱以及FFT等方法统计近年来发生在甘肃及其相邻省份的中强地震前后上述三台电磁异常现象的发生时间、强烈程度等,分析其与地震震级、孕震区域以及发震时间之间的关系,研究产生地震电磁异常现象的原因,将结果应用于实践中,服务于地震预测预报和震后趋势判定。

二、 主要技术方法

对于上述问题,具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方法一:研究发现半日波存在月变现象,半日波以及四分之一全日波存在年变现象,利用小波变换滤除全日波、半日波以及四分之一全日波。方法二:根据谭大诚研究员已有的研究结果,采用地电场观测的日均值能够有效避免由于空间电流体系和潮汐力等引起的大地电场变化成分,在观测场地电磁环境没有明显变化期间,地电场日均值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电场的变动情况,减少地电场的不稳定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但由于本项目主要研究地震发生前后电磁场频谱特征,故选择第一种方法。

三、 相关成果

(1) 范莹莹等,汶川Ms8.0大震前电磁现象,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2):2887-2898  SCI

(2) Fan Ying-ying et al. Earthquake-Related Electric Field Changes Observed in the Ionosphere and Ground. Acta Geophysica, 2015,62(3):679-697  SCI

(3) Fan Ying-ying et al. Study on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geoelectric fields. Journal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2019, 128(87-102)  SCI

(4) Fan Yingying, etal. The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before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0, 53(6): 997-1010

(5) 范莹莹等,汶川Ms8.0与玉树Ms7.1地震前电磁现象研究,地震学报,2014,36(2):275-291

(6) 范莹莹等,芦山Ms7.0与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甘肃地区部分台站地电场变化,地震,2015,35(1):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