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充实与忙碌中,2021年倏然远去。在两个100年交汇的时间节点,我们有幸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头,倾听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的汽笛轰鸣。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里程碑”上,镌刻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光辉记忆,也书写着地震人孜孜以求、坚守奋斗的动人故事。
2021年,地震人用攻坚克难诠释人生豪迈,用砥砺奋斗书写时光不朽。
这是坚守的一年。
我们坚守信念。在深学党史中探寻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精神密码,汲取接续奋斗的无限力量,这一年,我们擦亮信念明灯,踏上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我们坚守责任。在云南漾濞、在青海玛多、在四川泸县……地震人逆向而行,步履匆匆,第一时间启动响应、赶往灾区,开展余震监测、趋势研判、烈度评定、灾害评估、科学考察,哪管寒冬酷暑、山高路远、危险重重。
我们坚守岗位。办公桌前,埋首案牍,加班加点,推进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地震系统落地生根;实验室里,专注科研,探索真理,破题科技创新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城市乡村,荒山戈壁,冒着烈日寒风,用青春和生命测量大地的脉搏。
这是前行的一年。
我们的目标更加笃定。“四句话”业务发展思路和“五个坚持”自身建设要求为现代化建设的列车铺上快轨;“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为事业展开一张崭新的宏图。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我们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目光更坚毅,步伐更稳健。
我们的成就更加卓著。全国两会、建党百年、十九届六中全会,地震人全天候在岗为重大活动保驾护航;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到处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范例;初步建成“中国地震预警网”,竖起应对地震危害的“顺风耳”;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两项重点工程”,为地球把脉,为安全奠基。
我们的声音更加响亮。第二届科普大会、香山会议和双清论坛,贯彻落实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部署要求;我们顺应融合大势,把地震人的故事向更远处传播:线上线下1.4亿人次接受防震减灾科普,认定38所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128所示范学校,地震台网速报微博阅读量超13亿。
这是变革的一年。
我们不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件部署全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重点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印发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意见,从制度层面明确地方防震减灾工作“谁来干、干什么、如何干”。
我们大力推动中心站改革。用壮士断腕的勇气,革除阻碍事业发展的痼疾。指导中心站加快改革,规范中心站业务运行、人事、财务、党建等工作,省地震台和中心站基本完成机构人员调整。
我们不断推动地震科技创新。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地震短临预报专群结合试点研究,建立地震预测技术评估和试验工作机制;研发人工智能自动编目系统,提升地震余震序列处理时效;研发高端精密微型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填补国内空白,角逐国际市场。
一张张优秀的答卷,跳跃着与民族复兴完美契合的动人音符,彰显了地震人一以贯之的初心、一如既往的坚守、一往无前的勇气。
闯关夺隘拓新局,正是扬帆搏浪时。此刻,在西藏那曲,海拔4500米雪域高原上的地震台,灯光映照着忙碌的身影;在湖南常德,地下2000米的深井甚宽频带地震仪,即将开始记录地球最清晰的心跳;在福建福州,平潭地震预警台随时准备获取海峡周边的突发震动;在四川绵阳,活断层探查队伍步履匆匆,要摸清大地每一道“伤痕”……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无惧风雨的地震人,正风尘仆仆,一往无前,在接续奋斗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