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邵阳县扣子铺村的800多天里,一个半小时的山路,蔡劲松平均每天要走3遍,两年多时间,他对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口塘、每一条溪、每一位村民,都已经像自家一样熟悉。
2018年4月,刚结束上一轮扶贫工作的湖南省地震局驻村帮扶队还没停停脚,歇口气,就马不停蹄转战扣子铺。彼时的扣子铺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深度贫困村”,交通不便、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劳动力缺乏… …一系列问题像一座座山,压在扣子铺村民身上,也压在新上任的第一书记蔡劲松的心里。
“踏实”摸清致贫原因,认真谋划脱贫方案
“踏踏实实干、认认真真干、一件一件干”,面对当时村里一系列问题,蔡劲松定下了这样的调子。
入村伊始,他带领帮扶工作队的同志花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扣子铺村的每一条乡间小道,遍访全村106户贫困户,走遍村里每一口水塘、水井,每一亩田地、林区,那段时间,帮扶工作队的同志们每天要走几万步,他感慨道:“晚上八九点回到租住的民房,互相比比各自的微信运动步数,数着脚上起的燎泡,讲讲笑话逗逗乐子,再做做明天要做的规划,讨论一下帮扶工作该怎么做… …身体很累,心里很美。”
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扶贫工作队掌握了全村的整体情况,牵住了“缺水”这个牛鼻子。
因为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区域,数十年来,扣子铺村人畜饮水全是“靠天吃饭”。两口几米深的浅井就是全村饮水的全部指望,浅水井水量少,三天两头闹水荒,吃不上水、用不上水是全村人的生活常态。
“缺水”成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喝上干净水”是扣子铺村民们多年的夙愿。
为了解决“缺水”这个大问题,围绕“找水”这条主线,蔡劲松提出了“打深井”“修山塘”“促产业”等扶贫思路。在此基础上,分年度、分步骤、有计划地制定出18条帮扶措施,把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让驻村帮扶工作切切实实的起到作用。
“扎实“开展项目建设,让扶贫成效经得住时间检验
“作风扎实、办事扎实”是扣子铺村民们对蔡书记的印象,为了给村里找到一口好水井,蔡劲松带着勘探工作人员上山下地。
雨天泥泞,水田里的淤泥漫过水靴;夏天炙热,汗水分分钟湿透全身,经过扎实的走访论证,终于在2018年10月确定了2处拟建设井位。
然而现实给了满怀希望的蔡劲松当头一棒:第一个井位出水后,日出水量才10余吨,远远达不到要求。消息传开,村民议论纷纷,“咱们扣子铺天生缺水,几百年都这么过来了,现在花钱找水完全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不如把钱发给大家算了… …”
顶着巨大压力的蔡劲松和相关专家一道,根据第一口水井的打井情况及全村地质普查报告,紧急调整了第二口水井的施工地点。经过半个月加班加点施工,第二口水井也出水了,日出水量达到了80吨,能够基本满足村民生活。接下来,工作队趁热打铁,又打出了一口日出水量达到140吨的深水井,两口井能够完全满足全村的饮水需求,为一口干净水等了数百年的扣子铺,终于迎来了痛快喝水的好日子。
在“与地要水”(打井)的同时,蔡劲松还积极“向天要水”,疏通水渠、修缮山塘。
在一年多时间里,修缮山塘17口,山塘蓄满后一共可以提供生产用水30万吨,村民的生产用水也得到了根本保障。
短短一年多时间,工作队和全体村民一起,解决了困扰扣子铺数百年的难题,彻底摘掉了“缺水”的帽子。
“务实”推动脱贫出列,立足实际发展产业
民生问题解决了,产业发展又成了扣子铺“脱贫摘帽”的拦路虎,贫困户一般缺技术、缺劳力,手里最大的资本,可能只是几亩薄田,怎么把有限的资源效益最大化,让“田”里长出“钱”来,让蔡劲松绞尽脑汁。
为此他带领工作队员足迹遍布全省,深入考察各项产业,在经过充分考察论证后,谋划了合作社牵头土地流转发展中药材及三红柚种植的致富模式。
意外的是,在他兴致勃勃与村民讲了这个想法后,居然应者寥寥。原来,村民们担心发展不好的话,钱赚不到,自己的土地又没了,这让祖祖辈辈土里找吃食的农民们心里难以接受。
为了解开村民的心结,他又挨家挨户走访做工作,给大家讲优势、讲发展,讲如何化解风险… …一次不管用,就去两次,两次不行,那就三次……最终,村民们纷纷被他的软磨硬泡打动,在土地流转合同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讲心里话,我还是不太相信这个产业,但我相信你这个人。”有村民对蔡劲松这样讲。
四个多月后,合作社终于投入了生产,380亩土地上种下了牡丹和三红柚。一年下来,贫困户产业分红年收益近12万元,土地租金收入近6万元,就近用工增收8万元,村集体年增收4万元。群众的日子一下子好了起来。当年那些不信产业的村民见了蔡书记纷纷改口:“幸亏你们坚持让我搞,不然我只能看着人家赚钱了。”
“扶贫一任,造福一方。全村百姓脱贫后的笑脸,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如今,蔡劲松和工作队员们依然奔波在扣子铺村的各个角落,使命在肩,胜利在望,他们将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上,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