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防震减灾要闻 >> 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步履铿锵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019年防震减灾工作亮点回眸(三)

发布时间:2020-01-07 09:28:5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作为中国地震局“5+6+1+N”地震科技创新布局和地震科技体制改革重要成果之一,2019年12月22日厦门海洋地震研究所正式挂牌,翻开了我国海洋地震科学技术和相关灾害防治研究新的一页。这是中国地震局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改革、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9全年中国地震局党组召开7次深改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审议改革议题24项,出台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制定改革制度10余项,以全面深化改革新成效推动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开启新征程。

  创新体制机制破障碍

  本着有利于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制、有利于适应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2019年中国地震局党组在完成中国地震局机关“三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局属单位机构设置,出台局属单位机构改革指导意见,调整了10个省地震局345名事业编制,确定局属5个研究所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核定省级地震局事业单位公益一类编制6506名、公益二类编制1227名。批复地球所改革试点方案,批复兰州、乌鲁木齐、昆明、武汉等4个区域研究所改革方案。

  伴随着体制的改革,机制的调整也迅速展开。监测预报国家业务中心布局初步完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以公共服务为导向重构了业务流程,一测中心和二测中心面向事业发展需求调整业务方向,强化地震监测装备的计量、列装和维护能力。积极探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改革,安评报告纳入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必备要件清单。下放正高职称评审权限,27个局属单位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办法,人才队伍管理机制更加灵活,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鼓励基层探索重落实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中国地震局党组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高度重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各省、区、市地震局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应急管理职能调整,40个局属单位出台改革意见或实施方案。四川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局等16个单位制定机构改革方案,44个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33个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福建省地震局全员竞聘上岗、绩效分配改革卓有成效,工程力学研究所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同比翻番。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初步形成地震仪器研发和量产能力,中标合同额1亿元。同时,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印发改革督查方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专项督查,组织第三方开展福建省地震局改革效果评估,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注重规划引领促发展

  2019年,中国地震局党组紧扣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启动了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编制,聚焦现代化建设“四大体系”,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下开展规划研究,凝练全国地震台网升级换代工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第六代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等6个重点项目。印发现代化纲要和任务分工方案,建立现代化指标体系。同时从资源配置、氛围营造、试点带动、考核评价和组织领导等方面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天津、福建、山东、广东等4省(市)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列为现代化建设试点,编制了三年行动方案。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河北省人民政府编制印发雄安新区地震安全专项规划,制定实施意见。落实省级“十三五”规划项目73个,到位资金9.33亿元,北京、内蒙古、河南等地部分项目已经完成。

  保持战略定力才能行稳致远。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不负韶华、不负时代,面向国家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新时代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攻坚克难、担当作为,推进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和水平,确保“收官之年”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