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下午,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出版社联合在京举办纪念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近200名院士专家参加座谈会。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孙友宏主持。
座谈会首先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马俊杰宣读了纪念文章《纪念马杏垣先生》,马先生的多位老同事和学生代表、学校教师和学生代表、马先生的家属分别发言,举办单位领导发表了讲话,大家深切缅怀马杏垣先生为我国地质研究做出的开创性、历史性贡献,追思弘扬他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不懈奋斗的高尚品格和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郑国光在讲话中指出,学习马杏垣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胸怀赤子丹心;学习他严谨治学,追求真知,潜心教书育人;学习他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学习他品德高尚,勤勉敬业,严以律己修身。正是在以马杏垣先生为代表的广大地质科学工作者艰苦卓越的努力下,我国地质地震科学取得显著进展,成果丰硕,促进了我国地震科技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郑国光向广大地震地质科技工作者号召,纪念马杏垣先生,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安危放到最高位置,始终把民族复兴作为崇高追求,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们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继承好马先生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留下的成果和经验,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我们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不断提升我国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马杏垣(1919-2001),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1942年昆明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1948年底获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教务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1978年调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曾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执行局委员、第六协调委员会“喜马拉雅及其邻区分委会”副主席及主席。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研究领域广阔,尤其是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和地震地质学。曾获“李四光荣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国家图书奖一等奖1次、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次、全国科学大会和地矿部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在国内外发表、出版百余篇论文、10部论著,包括《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及研究方法》《地质构造形迹图册》《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1:400万)及说明书》《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及说明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