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中心地震台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简介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我台全体职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和成就,总结过往,展望未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陇南中心地震台紧跟时代脚步,四十年期间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通过汶川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将原来的破旧办公、生活和观测环境进行了彻底改造,面貌焕然一新,极大提振了中心台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思想凝聚力。

图一 陇南中心地震台七十年代办公室


图二 陇南中心地震台八十年代办公室
图三 陇南中心地震台九十年代办公室
一、汉王地电观测站
汶川地震后,由于城市化发展和地表人为干扰的增多,观测场地受到严重干扰,观测数据质量下降,地表长极距地面观测方法已失去观测意义;由于本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监测手段是国家级监测项目,不可缺失,因此,利用汶川地震重建契机,通过专家现场勘查指导,确定在原地打深井,进行井下观测。在2011-2012年期间对观测场地进行勘选,于2013年建设并试运行,2015年正式观测,目标在于提高信噪比,避免来自地表人为等因素的干扰,增强抗干扰能力;缩小观测极距,线路通过地埋进行铺设,缓解地电阻率观测用地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提高观测数据的质量,为地球物理场研究和地震监测预测服务。
建成观测以来,观测数据较以前相比较,信噪比得到提高,有效的抑制了来自地表的干扰;缓和了经济建设用地和观测场地用地之间的矛盾;观测数据质量得到提高,为地球物理场研究和地震监测预测服务,提供了更加可信的观测资料。
二、两水流体观测站
两水台于1980年建设两个观测井:ZK801#和ZK802#,在这建成的38年期间,承担了多个手段的观测,为陇南台地震监测立下丰功伟绩。(竖直摆倾斜仪架设以来,作为短临预报手段,对陇南监区和周边四川、陕西等地的地震提供较强的短临异常依据。如: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2018年9月12日宁强5.3级地震等水温、水位仪器虽然经过多次仪器更新,但多年来产出的数据一直很稳定,也出现了多次地震的同震变化。
在1999年,台站利用地应力资料作了3次地震预报:1999年3月8日宁夏同心北Ms4.7级地震、1999年4月15日距台站36km的文县梨坪Ms4.7级地震、1999年9月27日甘肃与青海交界Ms5.1级地震,对应基本准确。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也有趋势异常,临震前7天台站作了地震预报,结果为时间、方位正确,地点、震级有偏差。
改革40年中,两水台自建台以来为地震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诸多有价值的数据,曾经镇守在两水台的所有职工都兢兢业业,踏实,无私的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地震监测,奉献给了防震减灾事业。
陇南中心地震台殿沟观测站的前身为武都中心地震台水氡观测组,为国家基本台。随着改革开放40年丰硕的成果,国家对地震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多年来殿沟泉也经过了多次的改造维修,由之前的武都地震台水氡组发展到现在的陇南中心地震台殿沟观测站,也是几代地震人不懈的努力。
目前,殿沟观测站拥有:水氡、气氡、气汞、痕量汞四套仪器,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多个观测手段的综合观测站,这也是和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相信随着国家越来越富强,我们的地震事业也会日新月异,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