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科考组下设发震构造、次生地质灾害和房屋结构科考三个小组,相对独立地开展了本次地震的应急科学考察工作。23日的科考工作取得以下初步结果:
一、发震构造
根据震害分布及区域构造几何特征,针对发震构造进行了野外考察,得到一些初步认识。7月23日野外考察点主要沿茶固,马家沟,文斗,车路,永光,永星一线,沿考察点多见滑坡,崩塌,黄土陷坑,房屋毁坏等现象,震害主要沿条带状分布,较严重的震害主要集中在1-2公里宽条带范围内。根据1:200,000地质图,该条带位于第三纪盆地北边界,为两套不同岩性地层不整合分界线。野外考察目前未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迹象,是否存在地表破裂有待进一步考察。
二、次生地质灾害
23日对极震区内的次生地质灾害开展了初步考察,范围涉及梅川镇永光、永星、茶固和马家沟四个村及该镇G212国道沿线区域。发现的主要次生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和震陷等灾害现象。
1、滑坡
在永光村发现两处大规模滑坡,一个滑坡滑距长达1Km,滑坡物质主要为黄土、砾石,含水量大(图1)。另一处滑坡宽达200多米,滑体土方近100000m3,该滑坡掩埋四户农居,造成12人死亡。
2、崩塌
此次地震引发极震区黄土崩塌大量出现。这些崩塌引起的灾害包括:损坏道路、农田、房屋等。从方家山村到永光村大约5Km的距离,周边大小崩塌出现近100处,其中,最大的一处崩塌宽达50m。从梅川镇到马家沟约1.5km距离内,道路两旁崩塌出现十二处,其中最大一处崩塌宽达80m(图2)。在永星村,多次崩塌损坏农居。
3、地基震陷
极震区内强震导致地基震陷现象比较普遍。在茶固和马家沟,多处砖混农居,外形完好,但由于地基处理不当,强震引起基础震陷,导致墙体裂缝。
三、房屋等结构破坏
1、房屋破坏
震区经济发展不发达,农居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其墙体多为夯土或土坯。在对四个村和G212沿线房屋的考察中,发现此处地震中,土木结构房屋倒塌严重。位于山腰和山顶的土木结构房屋普遍倒塌(图3)。砖木结构的房屋基本上未发现倒塌现象,但是裂缝普遍发育,个别房屋墙体出现贯穿性和X型裂缝,破坏严重。震区砖混结构房屋较少,所占比例不足10%, 该类房屋多在门、窗周边出现轻微裂缝。尤其是含上下圈梁和构造柱的砖混房屋,更是破坏轻微,经受了地震考验。
2、桥梁破坏
共发现两处桥梁破坏。一处桥梁为石拱桥,位于梅川镇永光村。该桥梁拱顶出现贯穿裂缝,宽达10cm,桥面裂缝发育,长达10m,成为危桥,目前只能适合小型客车通行。另一处为国道G212茶固村一长约30m的桥梁,该桥侧面出现轻微裂缝,拱底贯穿裂缝长约十余米,宽约5mm。
四、科学发现
此次考察,再次验证了山体的地震放大效应和边坡效应。在永星村,农居沿山体分布,高差达100余m,其中,相同结构的土木农居,出现明显的沿山体自下向上的震害加重的趋势。山底的方家山村和山顶永星村的高差约350m,方家山村土木结构的农居有裂缝而无倒塌,其烈度差异达1度左右。永星村和马家沟村,位于山体边缘的房屋震害普遍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