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正文

甘肃省地震局领军人才简介-邵延秀

发布时间:2020-12-21 11:48:4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简介

邵延秀,博士,副研究员,于2003年和2007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于2010年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于2018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07月以来,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201310月– 12月 赴法国IGP Strasbourg, 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交流访问,20161月–20171月 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做访问学者,20184-20194月任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客座专家,2019120201 在法国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作博士后研究。兼任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地震学会理事和国际地学教育组织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为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主要采用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和高精度第四纪年代学方法,对中国大陆内部活动构造带的运动学参数精确厘定, 研究其地震破裂习性, 综合评估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通过河流地貌研究构造、侵蚀和气候在活动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识别影响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1 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的应用。无人机载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是一种主动测量技术,可以得到大范围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数据,并且可以“穿透”植被,通过扫描点的多次回波进行点云分类,进而去除植被和地物,获得断裂精细的断错微地貌信息,有效探测植被覆盖区和居民区的活动断裂分布。

2 古地震。 大陆内部,在同一个活动构造带上,强震的重复发生时间较长,目前为止有极少记录到两次以上地震的实例。然而丰富的地震样本,是研究地震发生机理的重要数据,古地震学即是增加地震样本,评估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一门学科。古地震是人类文字记录之前的地震事件,同时也可以用来研究确认历史地震的发震构造。通常,探槽开挖是古地震学研究的常规方法,结合变形地貌特征,可以进一步提高古地震序列、复发习性的可靠性。\

承担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1. 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东北缘祁连山及藏南(中尼交通走廊)断裂活动习性考察研究, 子专题参与单位负责人,2019-2022153万;

2. 甘肃省地震局创新团队项目,西部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研究,团队带头人,2020-202340万;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党河南山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在区域构造转换中的意义(41802228),2019-2021,项目负责人,24;

4.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敦煌阳关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和构造意义(XH19044),2019-2020,项目负责人,23.76;

5.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于高分辨率航测数据和古地震探槽研究党河南山北缘断裂的活动习性(2018IESLZ01), 2018.1-2021.1,项目负责人,19.2;

6. 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河西走廊东部民乐-永昌断裂构造活动特征和变形机制研究(17JR5RA337),2017-2019,项目负责人,3.

主要论著

[1] Shao Yanxiu, Jing Liu-Zeng, Jerome van der Woerd et al., 2020, Late Pleistocene slip rate of the central Haiyuan fault constrained from OSL, 14C, and cosmogenic isotope dating and high resolution topography,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accepted. [SCI]

[2] Shao Yanxiu, Zhimin Li, Bo Zhang et al. 2019. Paleoseismological study of the Southern Zongwulong Shan fault, Qilian Mountains, Western China. Geomorphology, doi:10.1016/j.geomorph.2017.12.036. [SCI]

[3] Shao, Y.*, Liu-Zeng, J.*, Oskin, M. E., Elliott, A. J., Wang, P., 2018, Paleoseismic investigation of the Aksay restraining double-bend, Altyn Tagh faul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barrier-breaching ruptur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3: 4307–4330, https://doi.org/10.1029/2017JB015397. [SCI]

[4] Shao Yanxiu, Daoyang Yuan, Michael E. Oskin, Pengtao Wang, Jing Liu-Zeng, Cuiping Li, Zhao Wu. 2017. Historical (Yuan Dynasty) earthquake on the North Danghe Nanshan Thrust, western Qilian Shan, China. Bulletin of Seismological Society America, vol. 107 no. 3 1175-1184, doi: 10.1785/0120160289. [SCi]

[5] Shao Yanxiu, Wang Pengtao, Yuan Daoyang, Liu-Zeng Jing, Wu Zhao. 2016. Fault slip behaviour of North Danghe Nanshan Thrust (NDNT) from high resolution topography data and paleoearthquakes.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INQUA Workshop on Paleoseismology, Active Tectonics and Archaeoseismology (James P. McCalpin Christoph Gruetzner edited, ISBN: 978-0-9974355-2-8), 275-276.

[6] 邵延秀,邹小波,袁道阳等. 2020. 阿尔金断裂东北段敦煌阳关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其强震危险性影响分析, 地球科学, 1-21. [Ei]

[7] 邵延秀, 袁道阳,刘静等,2020. 阿尔金断裂中段南月牙山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构造意义, 地震地质,42(2):1-20. [Ei]

[8] 邵延秀,张波,邹小波等. 2017. 采用无人机载LiDAR进行快速地质调查实践,地震地质, 396),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 [Ei] 

[9] 邵延秀, 刘静, 谢克家, 袁道阳, 雷中生. 2016. 海原断裂干盐池探槽揭示非特征性古地震序列. 地质通报, 35(5): 711-726.  

[10] 王朋涛, 邵延秀*, 张会平, 刘洪春, 吴赵. 2016. sUAV摄影技术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以海原断裂骟马沟为例. 第四纪研究, 36(2):1-11,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6.02. 0.  

[11] 邵延秀,袁道阳, 刘兴旺, 罗浩. 2016. 阿尔金南缘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震灾防御技术, 11(4):693-706.  

[12] 邵延秀, 葛伟鹏, 张波, 苏琦. 2016. 祁漫塔格北缘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地震工程学报, 38(6), 38(6):970-976,984.

[13] 邵延秀,袁道阳,梁明剑.2015. 滇西南地区龙陵—澜沧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 地震学报,37 (6): 1011-1023 DOI: 10.11939/jass.2015.06.011.

[14] 邵延秀,袁道阳,何文贵,刘兴旺,郑文俊,刘洪春,张有龙,王爱国.2014.陇南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估, 地震工程学报, 36(3):645-655.

[15] 邵延秀, 袁道阳, 雷中生, 刘兴旺, 罗浩. 2011. 党河南山北缘断裂古地震形变带特征研究.震灾防御技术, 6(4):427-435, DOI10.11899/zzfy20110408.

[16] 邵延秀, 袁道阳, 曹娜, 梁明剑. 2011. 北祁连山-河西走廊大震危险区预测. 地震地质, 33(4): 865-876. [被引12]

[17] 邵延秀, 袁道阳, 王爱国, 梁明剑, 刘琨, 冯建刚. 2011. 西秦岭北缘断裂破裂分段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地震地质, 33(1): 79-90.

主要奖项及荣誉

2019年 甘肃省地震局领军人才

2019年 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

2018年 第十二届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

2015年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 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4年 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3年 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联系方式:

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西部强震预测研究室

址:兰州市东岗西路450 编:730000

话:0931-8273226

E-mailshaoyx@geoide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