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谢虹,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于2012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2年在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做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5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交流访问,2019年2020年分别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南京大学交流访问。2012年回国加入中国地震局兰州岩土地震研究所,2014年任副研究员。
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参加了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活断层填图等项目,分别围绕青藏高原东北缘区域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进行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等多项项目。近年来围绕青藏高原东北缘青海、河西、甘东南等地区的构造地貌、活动构造研究。
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7篇,EI检索10余篇,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9),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排名9、11),三等奖1项(排名1)。2014年获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甘肃省地震局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获中国地震局优秀导师,2019年入选甘肃省地震局领军人才,是中国地质学会、甘肃省地质学会、甘肃省地震学会会员。担任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的审稿工作。
研究方向
(1) 构造地貌研究:主要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甘东南地区等河流地貌做定量化研究,获得区域构造隆升速率、过程及模式等,获得区域构造地貌特征,为区域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过程提供重要的地质地貌依据,为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过程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活动构造研究:主要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茶卡盆地、共和盆地周缘断裂进行精细化定量研究,获得断裂活动速率、分段特征等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获得盆地变形速率、变形模式等,是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为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模式、变形特征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承担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41302174】青海南山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与地貌气候耦合作用研究, 主持; (2013-2016)
[2]【中国地震局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4IESLZ07】共和盆地西缘及北缘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研究, 主持;(2014-2018)
[3]【中国地震局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9IESLZ02】茶卡-共和盆地周缘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盆地变形过程, 主持;(2019-)
[4]【甘肃省地震局科研启动项目】祁连山山前地貌分析及区域变形特征研究,主持;(2013-2014)
[5]【国家自然基金中国地震局联合基金U1839203】以阿尔金中段为例,走滑断裂的几何构造结对断裂活动习性的控制作用,参加;(2019-2022)
[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11BAK12B05】白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尺度风险评价与技术研究,参加;(2011-2015)
[7]【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六盘山构造变形历史,参加;(2012-2017)
[8]【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活断层探察》】哈南-青山湾-稻畦子断裂1:5 万活动断层填图,参加;(2014-2016)
[9]【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活断层探察》】野马河-大雪山断裂1:5 万活动断层填图,参加;(2014-2016)
[10]【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活断层探察》】黑河-汗母坝断裂1:5 万活动断层填图,参加;(2013-2015)
主要论著
[1]Xie Hong*,Ye J, Liu X, et al. Warming and drying trend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1971– 2005) [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0, 101(3-4): 241-253.
[2]Hong Xie*, Xuan Zhu. Pan evaporation dynamics and diffuse solar radiation estimation to climatic change on the Tibetan Plateau[J]. Hydrological processes. DOI: 10.1002/hyp.10356.
[3]Hong Xie*,Su Qi, Yuan DY. Geomorphic evidence of unrecognized Qinghai Nanshan fault in the Gonghe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J].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8, 11(18): 548.
[4]Hong Xie*,Su Qi, Yuan DY. Geomorphic evidence of unrecognized Qinghai Nanshan fault in the Gonghe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J].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8, 11(18): 548.
[5]Su Qi, Xie Hong, Yuan DY, et al. Along-strike topographic variation of Qinghai Nansha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landscape evolu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7, 147: 226-239.
[6]Chongyi E, HongChang Hu, Hong Xie. Temperature change and its elevation dependency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Yellow River[J].Journal of Geography and Geology, 2014,6(2), doi:10.5539/jgg.v6n2p124.
[7]高效东, 谢虹*, 袁道阳,邵延秀. 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流域河流纵剖面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19, 41(02):73-93.
[8]谢虹*,雷中生,袁道阳,苏琦.1884 年云南宁洱6¾级地震补充考证与发震构造讨论[J].地震工程学报, 2014, 36(3).
[9]谢虹*,雷中生,袁道阳,苏琦. 1944年青海乐都瞿昙寺地震考证[J]. 内陆地震, 2014,28(04):305-311.
[10]谢虹*,袁道阳,雷中生,刘百篪,苏琦. 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与启示[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50(05):622-627.
[11]谢虹*, 鄂崇毅. 青藏高原参考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4):52-59.
[12]李娜, 谢虹. 青藏高原NDVI对ENSO事件的响应[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4, 29(5):818-822.
[13]袁道阳,雷中生,刘兴旺,谢虹,苏琦. 公元842年甘肃碌曲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J]. 地震地质, 2014, 36(03):609-624. (EI )
[14]袁道阳,雷中生,杨青云,王爱国,谢虹,苏琦. 1879年甘肃武都南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50(05):611-621.
[15]苏琦, 袁道阳, 谢虹, 邵延秀. 祁连山西段党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J].第四纪研究, Doi:10.3969/j.issn.1001-7410.2015.01.0.
[16]苏琦, 袁道阳, 谢虹,等. 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16, 38(2):240-258. (EI )
[17]苏琦, 袁道阳, 谢虹. 祁连山—河西走廊黑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16, 38(3):560-581. (EI )
[18]苏琦, 袁道阳, 谢虹. 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流域及邻区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质论评, 2017, 63(1):7-20. (EI )
[19]苏琦, 梁明剑, 袁道阳,谢虹. 白龙江流域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控制作用[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6, 41(10):1758-1770. (EI )
[20]高泽民,刘兴旺,邵延秀,谢虹.河套盆地北缘大青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J].地震地质,2019,41(06):1317-1332. (EI )
主要奖项及荣誉
[1] 2014 “青海湖邻近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地演化研究及其应用”获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9.
[2]2015 “祁连山中西部活动断裂特征与构造转换” 获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11.
[3]2015 “青海湖邻近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地演化研究及其应用”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9.
[4] 2014年第十届甘肃青年地质科技奖
[5]2014年度甘肃省地震局优秀共产党员
[6]2015年中国地震局优秀导师(2015)
[7]2019年获甘肃省地震局领军人才
[8] 中国地震局创新团队&甘肃省地震局创新团队
[9]2020 “青海南山及周缘地区活动构造与气候变化”获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1.
联系方式:
单 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岩土地震研究所
地 址: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450号 邮 编:730000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