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男,1982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共享服务部主任、研究员。先后荣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先进个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郝明同志牢记职责使命,强化政治担当,长期致力于利用大地测量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水准开展全地震周期的三维地壳变形监测研究,服务于多尺度现今构造变形特征、运动变形模式研究和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为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业务支撑。
发展传统和现代大地测量数据融合处理技术
相比于上世纪50年代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水准测量,GNSS垂直形变监测精度较低,而水平加垂直的三维形变监测对于危险区震情监视跟踪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郝明归纳总结了传统和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优缺点,发展和完善了GNSS、GRACE重力卫星和水准等多源观测数据的融合处理技术,准确地监测到了地球表面每年仅有几个毫米的垂向构造变形,为发展和完善活动地块理论提供了定量的运动学约束。研究成果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李善邦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
提升地震危险区的监测能力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数次7级以上强震都位于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通过GNSS获取青藏高原主要断裂的活动习性对于地震预测极为重要。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郝明带领团队在野外监测难度大、台站分布稀疏的高山峡谷和戈壁,空间加密建设了密集的GNSS监测站网。2008年冬季,在位于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开展流动GNSS观测,稀薄的空气加上凛冽的寒风,每走一步都很困难,还要背负几十斤重的设备和电瓶,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未阻止他前行的脚步,多天的坚守没有白费,他们精细捕捉到了大型断裂的现今构造活动习性,实现了全地震周期内断层运动的滑动速率和孕震状态的定量判定,有效提升了区域强震中长期危险性判定的科学水平。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验证区域地壳变形的模式和假设,郝明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产出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应用于不同级别的地震趋势会商、“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质环境稳定性监测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科研成果价值的大小,不仅在于文章发表的质量和获奖次数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多少实际业务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地震预测研究的准确性,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郝明在学术交流会上对青年地震科技工作者说到。这也是他十几年来从事科学研究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