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武震,博士,副研究员,于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水土资源研究室进行博士后学习,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并参与国家973等项目。2014年加入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包括2个国家自然基金和1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参加中国科学院973冰川调查项目,分别围绕方向包括:地震引起的自然灾害,地震降水引起的滑坡,地震波理论分析,冰川运动与气候变化,风沙荒漠侵蚀等。各类主要以数值模拟结合野外物探调查手段,主要对滑坡运移机理以及影响范围与至灾能力,冰川的变化趋势与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主持中国地震局星火计划1项,中国地震局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项,甘肃省地震局发展基金1项,中国科学院开放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共10篇,核心4篇,其中JCR1区1篇,2区两篇,其它非第一作者挂名文章7篇
参加了多次地震断裂段考察,九寨沟地震应急救援和地震考察工作。慢速滑坡结构分析与调查,冰川厚度与地质地层物探调查。2019年入选中国地震局创新团队,甘肃省地震局领军人才。已经成为几个国际期刊的学术审稿人。
研究方向
(1)地震滑坡灾害
主要利用数值模拟和物探手段分析地震引起的慢速滑坡的发展过程,崩
塌后的运移过程进行模拟,主要应用非连续块体模型,颗粒模型,连续流体模型,针对黄土高原的黄土滑坡在降水作用下的滑移与造成的灾害,同时针对白龙江附近的土质滑坡与岩石滑坡,提出了将区域灾害结合单个数值分析结合评价灾害的分析手段。
(2)深化各类灾害模拟分析手段,尤其针对西北地区的地区特征
主要针对现有算法的改进,包括NS流体动力学模型(模拟对象包括粘性慢速滑坡,泥石流,冰流,风场),波动方程(模拟对象包括地震波,分析地震波的成像机理并反演地层结构),滑坡块体模型(模拟对象包括岩石块体滑坡的运移,地质断层的接触类型与应力分析,陡峭滑坡的崩塌与变形,建筑物受力垮塌模拟)。其它辅助研究手段包括探地雷达探测,MT电法探测,大地电磁测深探测,也包括了一些对成像的分析与解译工作。
(3)滑坡与地震影响下的地表起伏变化分析
在分析拟合地下结构后,需要推断未来块体运动对地表带来的挤压和抬升趋势,这里也需要相关资料来进行佐证。开展了INSAR数据的辅助分析,主要应用在地震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表研究对象的迁移运动(包括滑坡的慢运动,地震与地下水引起的地表的运动与沉降,结合地表探测资料来分析地震事件对地表研究对象的影响。
(4)地震主动源分析
依托正在建立的刘家峡主动源激发站来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地下三维结构,基于波动方程来分析模拟地震波的反射与轨迹振幅变化,反演实测地震波的波形,反推探测地下结果的微小变化。
(5)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变化与动力学分析
主要结合气候资料来模拟冰川这种塑形流体的运动与变化,分析冰川对气候的响应,分析各类冰川不同的运动机理,包括反演古气候对冰川变化的影响,实时的分析冰川变化来反应区域气候的变迁。
承担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1)地震星火计划:地震过程中的滑坡块体运移的数值模拟与危险性评价,XH20059,15.38万元,2020.1-2022.12.主持
(2)预测所局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地质断层对地震电磁信号的影响研究,2015IESLZ01,18万元,2016.1-2019.12.主持
(3)预测所局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考虑场地地震效应的兰州及周边黄土滑坡的数值模拟与危险性区划研究,27万元,2020.1-2021.12,主持
(4)甘肃省地震局发展基金:地震电磁信号的模拟研究,5万元,主持
(5)中国科学院冰冻圈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山地冰川动力学模拟研究,8万元,2015.1-2016.12,支持
(6)中国博士后基金:土壤溶质势的运移分析与模拟研究,5万元,2012.10-2014.3,主持
(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震主动源探测与分析研究,2018YFC1503200,2019.1-2021.12,在研,参加
(8)国家自然基金:荒漠植物沙冬青对不饱和水汽的吸收利用机制和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2018.1-2021.12,在研,参加
主要论著
1)Wuzhen, Zhang H, Liu S, Ren D, Bai X, Xun Z, Ma Z (2019) Fluctuation analysis i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glacier based on Full-Stokes model Scientific Reports 9:20245 doi:10.1038/s41598-019-56864-3(SCI)
2)WuZhen, Shiyin L, Huiwen Z, Junyin C, Kai Y (2018) Full-Stokes modeling of a polar continental glacier: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response of the XD Glacier to ice thickness Acta mechanica 229:2393-2411 doi:org/10.1007/s00707-018-2112-8(SCI)
3) WuZhen,Huiwen Z, Shiyin L, Junyin C (2019) Influence of debris cover on glacier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insights from Koxkar glacier using dynamic simulation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12:1-11 doi:org/10.1007/s12517-019-4673-9(SCI)
4)WuZhen, Huiwen Z, Shiyin L, Junyin C, Dachen T (2018)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Season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oxkar Glacier, in West Tianshan, China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India 92:1-8(SCI)
5)WuZhen, L. Shiyin, et al. (2016).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flow velocity and change in the future of the SG4.”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9(269): 1-12(SCI)
6)WuZhen, L. Shiyin, et al. (2016).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flow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of the Dongkemadi Glacier.”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75 (394): 1-11(SCI)
7) Wuzhen,L.shiyin,et.al.(2013).Accelerated Thinning of Hei Valley No. 8
Glacier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China,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4(6):1044-1055
8) Wu Zhen,Liu Shiyin, Zhang Shiqiang, Xiao Honglang.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rend of glacier change assessed by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 2013,6:1523-1525 (SCI)
9)Wu Zhen and Liu Shiyin, Imaging the debris internal structure and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debris layer on ablation of glacier ice, Journal Geological society of India, 80:825-835, 2012(SCI)
(10)Wu Zhen, Zhang SQ, Liu SY . Optimal Antenna of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for Depicting the Debris Thickness and Structure of the Koxkar Glacier, Tianshan, Chin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3,24(6):1044-1055(SCI)
主要奖项及荣誉
2019年,获甘肃省地震局领军人才
2019年,入选甘肃省地震局科研创新团队
联系方式:
单 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岩土地震研究所
地 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 邮 编:730000
电 话:0931-8271795
E-mail:wuzhen@lzb.ac.cn